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以來,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森林“四庫”建設、林草無人機應用、國有林區高質量發展、森林康養與旅游發展等為主題的20多個國家級的培訓班在山東原山艱苦創業教育基地開班,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在這裡接受林草行業的專業培訓,也在這裡真實感悟原山艱苦創業精神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國有林場的實踐力量。
自2016年山東原山艱苦創業教育基地建成投用以來,這裡已成為全國黨政機關、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和林草系統干部學員的重要學習陣地。而我本人,在應邀為大家講述新時代林草故事、原山故事的同時,也依托教育基地這個平台,在一次次報告分享、座談交流、專題研討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林草領域專家學者、黨員干部深入對話,通過了解各地林草發展實踐與創新探索,進一步加深了對“兩山”理念科學內涵、發展歷程和實踐成果的認識。
20載春風化雨,20載碩果盈枝。從浙江安吉余村關停礦山、蝶變為生態旅游勝地的轉型奇跡,到山東淄博原山林場“一場兩制”激活發展動能的改革創舉﹔從河北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二次創業”的綠色傳奇,到福建武平集體林改釋放生態紅利的實踐探索﹔從龍江森工碳匯交易打通“生態變現”通道,到四川“天府森林四庫”構建生態治理新范式……“兩山”理念滋潤神州大地,“三綠”並舉,“四庫”聯動,催生出豐碩發展成果,盎然綠意成為中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2022年8月,作為林業英雄代表,我應邀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參加全國“林業英雄林”建設活動。活動中,淄博市原山林場與塞罕壩機械林場聯合發布了《綠色生態宣言書》。號召廣大林草人傳承林草精神,永遠承擔起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任。因為兩家在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兩山”理念的根基在於守護綠水青山,沒有穩固的生態屏障,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半個多世紀以來,全國林草人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擔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增綠擴綠,厚植生態家底。歲月流傳,林草人接力播綠,持續擴展綠色版圖。從南到北,自東向西,廣大林草人用智慧和汗水描繪著美麗中國畫卷。塞罕壩林場三代務林人接續奮斗,在石質山坡與裸沙地不懈造林,石質山地全部實現綠化,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2%,成為“人工林海”的世界奇跡。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十四五”以來持續推進營造林與沙化石漠化土地治理,重要江河源頭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連年超98%。在內蒙古,兩年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904萬畝,“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重大成果,一幅人進沙退的生態畫卷在祖國北疆徐徐展開。這些數據背后,是務林人“一棵接著一棵種”的執著,是“人一之我十之”的奮斗,使祖國大地的綠色越來越濃。
科學管護,提升生態質量。保護生態不是簡單“封山鎖林”,而是通過科學經營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近年來,黑龍江伊春森工集團與原山林場簽訂黨建共建、資源保護、產業發展等戰略合作協議,下屬多個林業局先后到原山林場開展考察交流。當地堅持“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持續推進森林撫育,森林蓄積量連年大幅增長。廣西大桂山林場創新推行“速生桉+閩楠”“雙最”混交新模式,通過短期收益反哺長期培育,推動森林質量提升。科學經營讓森林不僅“長得好”,更能“長得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持續增強。
科技賦能,守牢安全底線。2021年5月,黑龍江省林草局舉辦孫建博先進事跡報告會,報告會后,我們來到黑龍江林草局大數據決策指揮中心,實地查看黑龍江森林防火系統建設。黑龍江構建“人防+技防”立體防控體系,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等手段,實現森林火災“早發現、早處置”,連續14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從“人防為主”到“技防加持”,科技成為生態保護的“利器”。原山林場打造“天空地人”一體化智慧護林系統,通過衛星監測、無人機巡護、地面視頻監控、一線護林員瞭望,實現連續28年零火警。這些現代化防控體系,讓生態保護從“拼人力”向“靠科技”轉變,為綠水青山裝上“安全閥”。
“兩山”理念的核心是打通轉化通道,讓生態資源變成發展資本,讓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年來,各地林草系統勇於探索、大膽創新,蹚出了一條條生態價值轉化的特色之路。
碳匯交易,空氣變成“真金白銀”。林業碳匯作為“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正成為生態價值轉化的“新引擎”。福建扎實推進龍岩、南平、三明3個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市建設,推廣應用“林業碳匯+會議中和”“林業碳匯+鄉村振興”等模式,福建林業碳匯累計交易量、交易額持續居全國前列。龍江森工集團積極開發CCER碳匯項目,編制完成林口林業局公司PDD文件,預計40年總減排量超16.29萬噸。這些實踐証明,森林“碳庫”不僅能固碳減排,更能為林區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保護者在守護生態的同時獲得經濟回報。
產業聯動,林子長出“金果子”。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林草產業,推動“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江西構建“3+N”林業產業體系,茶油產能穩步提升,竹產業不斷向“以竹代塑”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2024年林業總產值突破7100億元。原山林場培育優質苗圃基地,為原山集團所屬綠化公司提供豐富苗木資源,構建起“育苗+栽植+養護+景觀設計”一體化服務模式,年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用工量超2萬個。這些特色產業,讓林草資源從“沉睡的寶庫”變成“活躍的資本”,帶動百萬群眾增收致富。
林權改革,林農成為“當家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兩山”轉化的“關鍵一招”,讓林農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2023年,以原山林場和我本人事跡創作的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台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大型五音戲《青山作証》在山西、內蒙古、河南、江蘇、福建等五省七地進行巡演。期間,我受邀到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作事跡分享報告。通過藝術展演與事跡分享的雙重形式,持續唱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奮進贊歌。福建武平作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深化“三權分置”改革,建成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台,創新“林票貸”“金山貸”等產品,讓林農憑山能貸款、憑林能增收。由於工作的關系,浙江省林場協會多次到原山林場作典型經驗報告,我本人也多次到“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實地學習考察。浙江安吉深化林地經營權流轉,組建毛竹專業合作社,流轉整合竹林,建立“兩入股三收益”機制,帶動167個村集體增收致富。林權改革讓林農吃上“定心丸”,激活了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文旅融合,生態林變成“搖錢樹”。依托優美生態環境發展文旅產業,是“兩山”轉化最直接的路徑。四川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IP持續帶動文旅經濟,2024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接待游客超1220萬人次,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接待游客超3億人次,林草生態旅游綜合收入超2000億元。安吉縣建成3000公裡“五彩共富路”,34個A級景區全部通達等級公路,連續7年位居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榜首。這些案例生動說明,好生態就是好產業,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旅游資源。
“兩山”理念的生命力在於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林草人接續奮斗、久久為功。20年來,無數林草先鋒用行動詮釋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兩山”理念注入不竭動力。
精神引領,凝聚綠色發展力量。塞罕壩精神、原山精神、右玉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林草人在生態保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塞罕壩林場設立“精神宣傳月”,組建宣講團赴20多個省份巡講,出版《綠色奇跡塞罕壩》等書籍,讓“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精神傳遍全國。原山林場建成全國首家承載著林草系統干部職工奮斗歷程和寶貴精神的紅色陣地——山東原山艱苦創業教育基地,成為首批12家中央國家機關黨校黨性教育基地之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員干部教育基地等百余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相繼挂牌教學實踐基地和現場教學基地,“艱苦奮斗”精神與“兩山”理念相互激蕩。這些精神力量,讓林草人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在面對挑戰時敢擔當,成為推動“兩山”實踐的“精神密碼”。
機制創新,保障改革行穩致遠。林長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為“兩山”實踐提供了組織保障。江西2018年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五級林長體系,各級林長積極履職盡責,通過常態化巡林調研,及時協調解決森林資源保護、林業改革發展等領域的重大問題,為當地林業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原山林場場黨委統一領導下的“一場兩制”改革發展模式,實現了國有林場機制體制改革與薪資分配制度創新的突破。該模式既保留事業性質的國有林場承擔生態保護核心職能,又同步運行企業性質的場辦企業激活發展動能,讓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互惠共贏,為國有林場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原山模式”。這些制度創新,讓“兩山”理念從“理念”變成“行動”,從“要求”變成“實效”。
示范帶動,形成全國一盤棋。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光榮當選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我先后帶著輪椅到全國20多個省的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和重點林區搞調研,提交涉及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高質量建議、議案100多個,各地在實踐中探索的經驗,正通過交流互鑒形成全國推廣的“樣本”。廣西國有林場“場外造林”模式,帶動千余個行政村合作造林,支付林農收益3.5億元,成為鄉村振興標杆。原山林場先后接收24個省(市、區)的100多名干部挂職鍛煉,共享改革先行經驗,共謀高質量發展。這種“試點-總結-推廣”的路徑,讓“兩山”實踐從“一地探索”變成“全國行動”,形成了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沒有團結、創新、實干、奉獻,綠水青山自己不會變成金山銀山。實踐証明,“兩山”理念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指南針”。面向未來,隨著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轉化路徑持續拓寬、科技支撐日益強化,綠水青山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持久的生命力,金山銀山必將為全體人民帶來更豐碩的獲得感,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堅實的生態支撐和發展動能。(注:部分數字來源於中國綠色時報。作者為第十二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林業英雄、山東淄博市原山林場原黨委書記孫建博)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