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哥,敦煌这边景区人多得走不动,可酒店房间卖不动,我们旅行社生意也不如去年。”
A君是做青甘环线小团定制的旅行社,算是我在西北最熟的地接之一,每年暑期一到,他朋友圈就开始变堵车实况转播台。
“现在我们合作的酒店,280元一晚都没人住,去年这个时候最便宜也得650元。”
今年暑期,青海、甘肃旅游环线的第一个怪现象由此诞生:景区人满为患,但没人去住酒店。
A君回忆,去年暑期,扎尕那那边的民宿旺季基本都在700元到900元之间,还一房难求。
“最夸张的是,晚上七八点,还有民宿老板在路边拦车,问游客要不要住。”A君说,“那种感觉真的是多年未见。”
一位川西的旅游从业者B君和我的吐槽亦大致如此,他说,“虽然因为地质灾害,今年整体游客少了点,但像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镇这种地段好的区域,一天也有上万人进山。”
B君语气平静地说:“我一个哥们在香格里拉镇开了家65间房的酒店,上个周末居然一天只卖了4万块房费,但要是放去年,至少能翻一倍。”
从莫高窟、大柴旦到扎尕那,从茶卡盐湖到亚丁雪山,每个热门景区的游客都在上涨,但与此同时,国内酒店民宿却在自杀式降价,旅行社在苦撑接单。
然后,A君告诉我新的发现:“不少人是睡车上的,还有直接支帐篷的,就住在露营地边上或者景区停车场,除了我们这些包价团客,大部分自由行和自驾游的人,压根不进酒店。”
这群游客转头开着改造好的“床车”,能睡觉,能拍照,还可以开车30分钟—1小时范围圈内,找个景区周边县城或者小镇200元以下的酒店躺平,美滋滋。
比如,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成都来青甘自驾旅游的3人小团队,他们自称开车跑了青甘7000公里,14天却只花了3500元/人。
答案很简单,自带帐篷、自带锅碗瓢盆、自带导游证,能免的门票免,能躲的住宿费躲。
我们之前曾经撰文讲述过去年以来,酒旅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新人、小白的涌入。
2024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达到64616家,一年净增8341家。但利润几乎没变,全年只赚了37.8亿,平均每家旅行社一年只赚58505元,比上一年还下降了11.9%。
2024年全国星级饭店新增近500家,平均房价维持在371元上下,但平均出租率从50.7%降到了49.2%,总营收也缩水。
当然,非星级酒店的数据不在官方统计里,但你刷到的小红书民宿、抖音推荐的扎尕那宝藏客栈,基本就属于这类看不到的竞争者。
所以旅行社新人博机会,结果把利润卷没了,酒店靠上新抢增量,结果把入住率拉崩了。
这就是2025暑期的真实图景,景区依旧火热,游客从未缺席,但传统旅游模式被一场游客集体睡车运动打了个措手不及。
对于旅行社和酒店来说,今年暑期的变化,可能不是一次意外波动,而是一次结构性转向。
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数为3469.22万人次,同比下降38%。
我一直认为这组数据是国内旅游产业的分水岭,它告诉我们,消费者确实还在旅游,只是他们不再愿意被“组织”。
他们不再热衷“打包游”,更希望把交通、住宿、门票、导游这些环节拆开来,再自己拼上。
这就是“旅游单项服务”的内在逻辑,而这种趋势,在自驾、自由行中表现得最明显,且趋势不可逆。
过去是哪里旅游火开哪里,扎堆扎得热热闹闹,哪里是新晋网红地,酒店、民宿就一窝蜂砸进去,不一定赚大钱,但一定亏不了。
可今年开始,我们发现景区确实热门,游客却不一定进景区酒店了,很多人开始心疼为8小时睡眠花大几百。
睡车、帐篷、营地,甚至海底捞、足浴店,这些低门槛的住宿替代品,把本来属于酒店的那一晚睡眠分走了。
特别是在自驾游主导区域,房间本身不再稀缺,反倒是洗个澡、接个电、停车过夜更紧俏。
正如一位分享她14天青甘帐篷露营行程的妹子称,她全程自带移动厕所、自热米饭、便携锅具,途中路过门源、柴旦、冷湖,靠自嗨锅和镇上小炒解决饮食,晚上停车扎营地睡觉,洗澡就去最近的公共浴室或服务区。
最后,她算了笔账:“整趟花费6000元出头,比去年住酒店省太多,但体验反而更丰富,每天风景都不一样,每晚都能看到星空。”
而对旅行社来说,传统旅游曾是一条标准流水线:去哪、怎么去、住哪、几点集合,全都有安排。
现在的旅游,是一场游客的自我设计:去哪里,看天气,几点走,看心情,住哪,停车时再决定。
这就注定小型精品旅游团不应该再是靠标准化驯服的生意,而是一场更复杂的、动态的、颗粒度极细的陪跑式服务。
能适应的人,会慢慢转型,适应不了的,就只能看着年轻人在车尾煮泡面时,露出一个不属于你的笑容。
未来旅游的终点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若不改变,游客一定会自己带着锅碗瓢盆,转身走掉。